
2025年,印度遭遇了莫迪执政以来最猛烈的外资撤离潮,超过170亿美元热钱集体“用脚投票”无息外盘配资,从股市、债市到产业投资纷纷撤出。曾经被西方媒体吹捧的“印度奇迹”突然露出根基不稳的底色。莫迪政府紧急出台的外资优惠政策,在市场看来更像是权宜之计。这场危机究竟是短期波动还是印度经济模式的“致命缺陷”?

在印度做生意,政策变化频繁。外资撤离的导火索看似是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50%关税的外部冲击,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印度政府自身的政策调整。例如,2024年底印度突然宣布对跨境数字服务税进行修订,几家美国科技巨头一夜之间多了数亿美元税负;2025年初又临时调整外资在保险行业的持股上限,让几家刚完成注资的欧洲公司措手不及。一位新加坡私募基金负责人直言,他们在印度的法务团队比投资团队人还多,每天都在研究和应对政策变化。

此外,H-1B签证政策的收紧也对印度IT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。印度IT产业占GDP的8%,每年靠软件外包赚走近千亿美元外汇,高度依赖美国的H-1B签证。2025年美国收紧签证政策后,印孚瑟斯、威普罗等巨头的项目交付能力直接下降,股价半年内跌了20%。这种不确定性让外资感到恐惧,信任链条断裂,外资唯一的选择就是撤离。

孟买交易所曾是全球新兴市场的明星,Nifty 50指数在2020-2023年间涨了120%,被称为“下一个中国”。然而,2025年以来,该指数连续五个月下跌,外资持有的股票被疯狂抛售。原因很简单:股价涨得太快,利润却没跟上,就像“吹大的泡泡,一戳就破”。印度股市的平均市盈率高达28倍,远超新兴市场15倍的平均水平,但企业盈利增速却从预期的8%跌到了5%。这意味着投资者花28块钱买的股票,每年只能赚回5毛钱。卢比贬值更是雪上加霜,推高了进口成本,进一步挤压企业利润。

莫迪政府总说“印度要当全球工厂”,但现实是:外资工厂可能要自己发电、自己修路。古吉拉特邦一家日本汽车配件厂经理表示,园区每天停电6小时,他们不得不自建柴油发电机,每年电费成本比在中国高出30%;从港口到工厂的200公里公路,货车要走10小时,而在中国同等距离只需3小时,运输成本是中国的两倍。印度的公路密度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,电力缺口让企业每年损失约2%的GDP;港口效率更低,集装箱装卸速度比新加坡慢5倍。外资来投资是为了赚钱,不是来做基建志愿者。

印度想复制中国的“制造业奇迹”,但本土缺乏配套企业,生产一部手机从芯片到屏幕可能都要进口,而在中国,长三角、珠三角的产业链能实现“一小时配齐零件”。当越南、墨西哥靠着“近岸制造”抢单时,印度还在为“缺零件”发愁。
有意思的是,当印度外资撤离时,中国在新兴市场基金的配置比例反而从20%涨到了28.8%。外资选的不是“故事”,而是“确定性”。中国的优势恰恰是印度的痛点:政策稳定,税法、外资准入规则多年不变;基建完善,“村村通公路、县县有高铁”;产业链完整,从钢铁到芯片,从服装到汽车,几乎什么都能造。在华外资企业的信心指数连续八个季度上升,78%的美资企业计划扩大在华投资。
面对170亿美元外流,印度政府放宽了外资在电信、零售的持股限制,降低部分商品进口关税,甚至派高官去欧美“路演招商”。但这些措施更像是“给高烧病人贴退烧贴”,并未解决根本问题。新加坡盛宝银行报告指出,印度要留住外资,必须过“三关”:政策稳定、估值合理、基建跟上。这需要推动土地法改革,简化商品与服务税,避免地方政府各自为政,并加大基建投资。
1991年,印度曾因外汇危机被迫开放市场,开启了经济增长的“黄金时代”。34年后的今天,历史似乎在重演。如果莫迪政府只想着“短期维稳”无息外盘配资,而不去解决“政策摇摆、基建滞后、产业链断裂”的深层问题,那么外资撤离可能不是偶然,而是开始。德里交易所的绿光还在闪烁,外资的离开实际上是给印度经济敲响警钟:在全球资本的字典里,没有“永远的神话”,只有“持续的价值”。印度想真正成为“世界工厂”,靠的不是口号,而是脚踏实地的改革。否则,下一次外资撤离可能就不是170亿美元了。
蜀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